4个线虫样品盒共含有野生型和10多个不同突变株的秀丽隐杆线虫。这种线毫米,因其个体小、生活周期短、后代数量多、易于空间搭载培养、便于进行遗传操作等优点,被认为是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模式生物,可以用来探索太空环境对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运动、衰老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这不是秀丽隐杆线虫第一次“登上太空”。此前在神舟八号、神舟十号和十五号,秀丽隐杆线虫都曾被带上太空用于不同的研究。但此次被送上太空的秀丽隐杆线虫被用于中国空间站首次开展的舱外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返回的实验样品将被用于研发新型抗辐射药物。
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舱外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由大连海事大学设计,并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共同研制。
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教授赵磊表示称,课题组主要关心的是在长期的舱外暴露条件下,看空间辐射对秀丽隐杆线虫的一些损伤效应、修复机制,以及如何使用一些药物去缓解它的损伤。
赵磊介绍,通过研制舱外暴露平台并进行一系列暴露实验,目的就是要实现空间辐射损伤评估与预警,并研发新型抗辐射药物,来降低空间辐射损伤及健康风险等。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这个秀丽隐杆线虫的体内出现了明显的DNA的损伤以及相关分子的变化。除此之外,研究人员在这个基础上也筛选到了一种抗辐射的药物,用了这个抗辐射药物之后,发现它寿命和生殖的改变,它的损伤效应会出现一些缓解现象。
“选择把线虫送上太空来进行辐射研究,是因为线虫对辐射较耐受,可以适应不同剂量的,不同射线类型的处理,为后续机制研究提供一个较好的模型。”南方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系教授周美娟告诉记者,线虫生长周期短,易于培养,人工培养成本低;且虫体小、透明、结构简单,易于观察伤后的反应;此外线虫的繁殖力强,生长周期短,辐射处理后,易于筛选突变株和观察对子代的影响;且线虫的基因组已经完全测序,其中有40%的基因与人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