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泄漏使得防辐射的概念深入人心,不但碘盐、碘片、海带和防护服火了,就连一些保健品、房子、车子也打起防辐射的招牌,借势猛炒。在一个大型购物网站上,记者输入“防核辐射”几个字后,各种各样的产品蜂拥而出。一款“3M防细微颗粒物口罩”,号称可防核辐射尘;一款美国品牌的“海藻碘片”,声称产品成分来源于海带,可防辐射;一款纯手工香皂的产品宣称,“防辐射、祛辐射灰尘、日本核泄漏必备”,这款香皂不便宜,一口价50元。还有一款防核辐射肥皂价格更贵,一口价368元。(4月6日《现代快报》)
一块普通的肥皂,因为被商家贴上了“防核辐射”的标签,而因此身价倍增,被卖到50元甚至368元一块,堪称是“黑价”。商家对此还底气十足,来个“一口价”,大有“别无分店独此一家”的气势。商家的这种态度,无疑增加了该肥皂“防核辐射”功能的可信度,让消费者容易上钩。
然而,这些打着防核辐射旗号的商品,真的就能防核辐射吗?据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介绍,那些蜡烛、口罩、等商品都不可能具有防核辐射的能力。至于将一些防辐射产品说成是能防核辐射,那是商家在偷换概念,有意误导消费者。可见,商机口口声声所称的所谓的防核辐射商品,不过是商家为了赚取不义之财的噱头。消费者如果误信商家的诱导,那么,无疑跌入商家布下的陷阱,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消费者自己。
商家利用消费者希望防核辐射的心理,在防核辐射上大做文章,让本来很普通的商品,一转眼就变成了防核辐射产品,被商家卖了个大价钱,成为暴利产品。这种做法,折射出商家“几宗罪”:
一宗罪:虚假宣传。本来是很普通的手绢、肥皂等,却被说成具有防核辐射功能,商家此举涉嫌虚假宣传,工商部门应该进行查处。而将防辐射产品说成是防核辐射产品,这种偷换概念的做法,也是典型的欺骗行为,也应该受到查处。
二宗罪:价格欺诈。商家将普通的商品说成是防核辐射商品,夸大商品功能,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商品的销售量,另一方面,抬高商品价格从中赚取更多的利润才是商家的真正目的。而一些被无良商家贴上防核辐射标签的商品,果然就身价大涨,一块所谓的防核辐射肥皂甚至被商家卖上368元的天价,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商家如此肆意哄抬物价,物价、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难道不应该进行查处吗?
三宗罪:扰乱市场秩序。本来,没有“核辐射”的市场,是健康有秩序的市场,但是,因为商家放出了防核辐射的烟雾弹,因此欺骗了消费者,让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了恐慌,容易引起抢购风潮,从而扰乱市场秩序。
四宗罪:造谣惑众。不排除一些商家为了销售自己的防辐射商品,采取造谣惑众的手段,威逼利诱消费者购买自己的“防核辐射”商品。“非典”时期以及前不久的抢购碘盐风潮,就是一些居心不良的商家在故意造谣,然后囤集居奇,抬高物价,继而,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秩序,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其实,防核辐射是假,骗取消费者的钞票才是真。笔者认为,面对无良商家的无良做法,有关监管部门不能无动于衷,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对涉嫌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扰乱市场及社会秩序的无良商家,应该严惩重处。因为只有让他们得不偿失,甚至为自己的故意欺诈付出代价,才能起到警示的作用,也才能杜绝这种蓄意欺诈的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