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成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玉忠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作为我国目前有机高分子材料领域为数不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孜孜不倦地研究了四十多年,在阻燃材料、生物基与生物降解材料以及高分子材料的循环与升级回收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创建了相关领域的多个国家和省部研发平台,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专利技术单项实施许可费上亿元,起草国家标准21项,发表的论文被同行广泛关注,成为中国高被引学者。他提出的“无传统阻燃元素阻燃”等阻燃新原理和新方法、可反复化学循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等绿色低碳发展新理念,引领了国际上该领域发展方向,攻克了多项制约相关行业发展的瓶颈技术,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王玉忠自1982年本科毕业以后,一直在从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特别是1994年四川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以来,更加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投身于高分子的研究,一路走来他碰到的困难之多毋庸置疑。但他一直怀着这样的信念:“人的一生把一件事真正做好,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人生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实现。”
王玉忠现在从事的是基础与应用研究。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这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但是“该解决的问题总是需要解决的,我们搞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解决问题”。
事实上,在早期的研究中王玉忠也更侧重于基础研究,但29年前的克拉玛依友谊宾馆的恶性火灾事件给了他很多的触动。“我从上世纪80年始进行阻燃材料的研究,当看到1994年克拉玛依友谊宾馆火灾中那些失去生命的孩子照片时,我就很自责,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什么没有用上。”他提起这事还是很难过,“我此前也发表了很多文章,但这个报道促使我决定,自己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必须继续延伸,发展技术进而实现应用,实现产业化。”这就是目前国家强调的“全链条式”的研究。
现在王玉忠在环境友好阻燃材料领域已经获得了突出的成就,创制出聚合物燃烧过程实时在线分析系统样机,能同时实时在线分析聚合物热/烟释放、燃烧瞬态自由基、产物官能团及精细化学结构,并建立了阻燃基团与材料性能关系基因库,为高效阻燃剂和阻燃材料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方法。由他发明的技术所生产的几种重要的阻燃产品获得了非常高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有的达到了80%,他的研究成果还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高分子材料中,开发出在多个领域有应用价值的阻燃材料。“放眼全国乃至全球,阻燃领域还需要有更多的技术突破。”王玉忠认为阻燃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5年,王玉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其实我觉得成为院士最重要的改变是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认为,“现在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创新研究,还要肩负为相关领域的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并提供咨询的责任”。
他现在也正在试图将过去在生物基与生物降解领域所做的基础研究积累,更多地发展成为相应的技术,在一次性使用塑料制品领域得到推广应用。“我们希望市场上有这么一种一次性塑料制品,它是可以反复化学循环的。只要能捡回来,就能够循环利用。捡不回来的,在自然环境下能降解成对环境没有危害的产物。”针对如何应对塑料垃圾带来的危害,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提出了他的思路。
通过多年的技术攻关,他的团队已经研究开发出了一种可回收聚合物单体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并已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正在进行示范应用开发。“这种材料的单体回收率最高可达99%,并且回收的单体又可以用于合成原来的高分子材料,实现循环使用。即使掉在海里捡不回来了也不要紧,它在自然界中可以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以及对环境没有危害的产物。”这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具有高回收率、可反复循环利用的特性,既解决了资源问题,又解决了环境问题。“这类可反复化学循环的生物高分子材料,将是未来一次性使用塑料产品的发展方向。”
对于非一次性使用高分子材料的废弃物,他提出,除了循环利用途径,还可直接转化为功能/高性能材料的“升级回收”新理念,为废弃高分子材料(特别是热固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高值化利用开辟了全新途径。王玉忠说,塑料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有很大的贡献。随着新的高分子材料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塑料将能为社会发展和方便人们的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推动高分子材料和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王玉忠作为大会主席举办过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推动相关领域发展;主持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我国一次性塑料制品废弃物治理及生物降解塑料应用与发展现状》,为国家发布和推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为多个相关行业协会/学会的负责人,王玉忠为行业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建设性建议和发展战略。作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四川研究院的首任院长,他组织相关院士专家,为四川的发展提供战略咨询。
王玉忠,成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有机高分子材料研究,创建了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平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教育部和四川省的科技成果奖13项以及全国创新争先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