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河北冀中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原材料被粉碎后送进窑炉,经过1600多摄氏度的高温烧制,变成通红的玻璃液。120台整齐排列的拉丝机飞速运转,玻璃液被从漏板上“拽”出,变成一根根晶莹的玻璃纤维。
玻璃纤维在化工管道、轨道交通、风力发电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冀中能源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向玻纤产业进军,2019年,冀中新材公司顺势而生。目前,该企业可年产玻璃纤维20万吨,填补了华北地区生产增强复合材料空白。
冀中新材公司的展厅中,摆放着一块色泽灰白的石头——叶腊石,其外观与普通石块相似。展厅中还摆放着一卷无捻粗砂,这种麻绳状的材料,每一根都由5200根玻纤原丝拧成。
叶腊石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铝,是玻璃纤维的主要原料,经过一番“点石成丝”,可以变成直径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的玻纤。
“谁能烧好这块‘石头’,谁就能掌握行业话语权。”企业副总工程师陈发东说。玻纤的生产需要经过粉碎、烧制、拉丝等多道工序。严把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关,才能确保产品有卓越的性能。
在冀中新材公司矿石暂放处,3名质检工人在石堆中穿梭,观察矿石的颜色,不时用小锤子敲碎一块,仔细检查矿石内部情况。
“3道质检工序全部合格后,原料才会被送到生产线上。”陈发东说,观察颜色是原料质检的第一步,矿石样本还要在粉料加工部进行荧光仪检测,初步分析原料成分。最后,技术部再对样本进行化学滴定,确定硅、铝、钾等元素含量。
凭借过硬的品质,冀中新材公司在成立后迅速发展,仅用5年时间就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高效智能玻纤生产基地,产品A级率达到99%。
冀中新材公司仓库内,20多辆智能输送纱车沿着预设的轨迹,把一卷卷“新鲜出炉”的玻纤按照型号放进烘干炉。车间尾端的仓库,一排机械手高速运转,精准抓取货物,放置在出库传送带上,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企业成品库库容3万吨,有44排64列11层,日均入库量达546吨。陈发东算了一笔账:如果用人工,一条生产线人,两条生产线昼夜不停,按照三班轮岗,每天至少需要240名工人才能完成这项工作,而用智能输送纱车,同样的工作量,仅需30多名工人就能轻松完成。
冀中新材公司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展示着各个环节的模型,四名工人坐在电脑前,监控着生产线各项数据,调控温度、进气量等数据。
“传统的玻璃生产行业,需要人工添加燃料、控制风门。”陈发东说,他们采用集中控制技术,电脑上输入的数据可在数秒内得到响应,对窑炉的控制更加及时、高效。
智能车搬运、机器人组装、岗位无人值守……从起点的原料粉碎,到终点的成品出库,冀中新材公司的一、二号生产线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
在冀中新材公司,办公楼、餐厅、宿舍等建筑采暖的热量全部使用烘干排潮风的余热,不烧暖气就很暖和。陈发东介绍,生产线烧制玻璃液时产生的余热,先用于原丝烘干,温度降低后,再给生活区域供热。
“传统的玻璃行业中,窑炉余热会被直接排放,燃烧不充分的物质,还会造成污染。”陈发东说,他们采用“纯氧+天然气+电助熔”加热技术,使进入窑炉的氧气纯度达93%以上,让燃料更充分地燃烧,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
目前,冀中新材公司的燃料利用率比常规纯氧燃烧技术高10%到20%,总体能耗低30%,排放物的氮氧化物浓度为行业标准的15%,颗粒物浓度为行业标准的3.2%,实现了二氧化硫零排放。
“第三条年产12万吨玻璃纤维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年底投产后,公司产能将达到32万吨,进入行业第一梯队。”企业党总支、总经理李亚涛说,他们将加快补齐短板,力争3到5年内,建成省首个集研发、生产、产业拓展于一体的玻纤新材料百亿级园区。
习总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像河北冀中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样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突破核心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获得行业话语权。
河北冀中新材料有限公司攻克耐高温、不燃、抗腐、隔热、隔音、抗拉强度高、电绝缘性好等特点的玻璃纤维生产难题,仅用5年时间,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高效智能玻纤生产基地,产品A级率达到99%。从智能车搬运、机器人组装、岗位无人值守到公司的一、二号生产线,已经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冀中新材公司生产线%以上,各流程人工成本平均节约50%,在玻纤行业中树立了智能化标杆。
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求索突破,在前沿领域乘势而上,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加快推动邢台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注入强劲动能。